当前位置: 首页 >资料中心 >盘锦工会工作

2014年盘锦工会工作 第一期

浅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
  王 广 华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这一论断的提出,是我们党通过探索和反思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全新执政理念和方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伴随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化的劳动关系构建的好坏,不仅在微观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在宏观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因此说,树立什么样劳动关系理念,选择什么样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些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谈一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劳动关系和谐了,才能为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企业才能和谐发展。不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职工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就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面对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作为党的阶级基层工人阶级队伍本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非公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出现,工人阶级新成员增加,不同的利益群体逐步产生,利益差异出现,强资本弱劳动现象日益明显。一部分困难群体尤其是城里下岗人员,城郊失地农民以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这就使劳动关系矛盾激化成为可能。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和统一,削弱党的阶级基础,甚至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力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把包括非公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在内的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维护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统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惧怕我国和平崛起,千方百计限制和阻挠我国的发展,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西化的图谋。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活动分化活动更加猖獗,手段更加多变。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用当前我国劳动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打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旗号建立非法维权组织,插手工会运动,妄图破坏我国职工队伍的团结和统一,分裂我国工会组织。为应对国外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大力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共同发展,实现劳动者和建设者和谐共赢。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以健全的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国家劳动立法为依据,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为主要形式,劳动关系双方在平等、自主的前提下建立的劳动用工关系,其基本价值取向是劳动关系双方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特征表现在:第一,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与资本的平衡。和谐劳动关系既崇尚劳动,也尊重资本。当前,资本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在解决就业、促进生产、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资本要创造新的价值,必须依赖现实劳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一切社会进步的取得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都离不开资本和劳动的共同作用。资本只有与劳动和谐相处,相互促进,才能创造价值。和谐劳动关系正是资本与劳动的平衡,既不重“资”轻“劳”,也不重“劳”轻“资”,而是两者的平衡发展,和谐共处。第二,和谐劳动关系是发展与稳定的平衡。和谐劳动关系不抹煞差距与矛盾,不追求劳资的简单对等,而是“和而不同”,各得其所,以此达到平等与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重视效率,以收入或利益的合理差异刺激企业和经济发展。同时,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要追求利益差异的“合理度”,要在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及职工可承受的程度之间寻找平衡。第三,和谐劳动关系是斗争与合作的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群体在具体利益追求上的不同,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谐劳动关系,并不否定矛盾和冲突,但是,在处理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时,强调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通过沟通与协商来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以此减少或化解矛盾与冲突。
        三、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成因
        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的状况从总体上讲还是稳定和协调的。但是,我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到我国劳动关系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对职工基本劳动权益保障还不充分,劳动关系确定不规范。城镇非公有制企业、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比较突出。集体合同实施过程中程序不规范、重签订,轻协商,重形式,轻实效,合同内容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二是侵犯职工经济权益问题还存在。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拖欠克扣职工工资。一些用人单位不给职工办理基本劳动保险,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少数企业甚至存在打骂和体罚职工的现象。三是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建立。工资收入占GDP比例偏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过少,普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四是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改制企业剥夺了职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五是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权益受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超时劳动,生活条件差。六是职工民主政治权利落实不到位,企业改制后由管理者说了算,职代会流于形式。
        造成上述问题有多方面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水平还不高。二是低技能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就业压力十分巨大。一部分劳动者为了保住工作岗位,不得不接受雇主苛刻的就业条件,不敢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是思想认识存在片面性。在某些政府管理部门将低工资低人工成本作为招商引资的优势,对本地区人工成本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情况视而不见。四是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现有法律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六是表达和维护职工利益机制不健全。 七是职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任务
培育和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主体,推进劳动关系三方格局的形成。一是明晰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主要任务是制定诸如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性文件,各种生产要素分配的比例等相关的劳动关系的政策,对劳动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处理好劳动关系问题。二是健全企业代表组织。建立健全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的企业代表组织,促进企业代表组织转型,把工作重点转到协调劳动关系上来。三是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工会要充分整合不同职工群众的要求,提高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健全反映职工意愿的渠道,真正发挥利益表达的作用。
        建立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宏观调控机制。要完善已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加快与之相关的其他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做到填平补齐。要增强法律权威性,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调整纳入国家法律体制,促进劳动关系在法律基础上规范有序进行。要完善三方协商机制立法、健全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加强三方协商代表的培训,提高协商水平。要加强政府的政策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劳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机制,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管理。依法建立健全劳动标准制度,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劳动保护等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财富二次分配手段,对增加财富进行合理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要加强劳动监察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建设,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秩序。加强地方和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协调机制建设,劳动争议处理要坚持法律手段和非法律手段并举,鼓励自己协商,法律解决争议,降低争议处理成本。
        建立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微观协调机制。一是要健全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起点,必须抓好第一道关口。要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合理确定劳动标准。二是要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明确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对协商主体的法律地位、协商内容、协商组织程序、集体合同的签订,履行和法律责任做出更明确规定。三是要健全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制度。扩大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领域,建立职代会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途径,将职工民主管理融入现代企业制度中,使之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组成部分。四是要建立企业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和劳动监督制度。实行内部调解,将争议和矛盾化解在基层。
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工文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精神动力。要增强职工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民主参与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意识,使职工适应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变化。培育职工文化应注重对职工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心理状况的关注。引导职工勇于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适应新的生存方式,以及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进入新的劳动关系中。工会要塑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工文化,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精神动力。
        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明确工会的职工合法权益表达者和维护者的地位,发挥主动性。工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桥梁纽带作用和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善于和敢于代表职工说话,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加大对劳动执法监督力度,推进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发挥工会的群众监督委员会和安全生产监督委员会作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具体在维权工作中要做到:在推动改革中搞好维护。一方面工会要动员和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理解和投身改革。另一方面在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调整中,要通过完善维权机制,落实维权措施,强化维权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利益。在促进发展中搞好维护。工会既要组织和引导职工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为促进国家和企业发展作贡献。又要在发展中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就业、分配、保障和劳动安全制度的不断完善,改善职工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使职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积极参与中搞好维护。根据社会利益关系和经济新发展变化,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力度,积极参与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推动建立和完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各种保障机制。在大力帮扶中维护。工会要促进帮扶困难职工和弱势群体政策的落实,不断完善工会帮扶机制,提高帮扶实效,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职工心坎上,促进职工队伍的稳定。

履行社会责任 参与社会管理
王  春

我们按照胡锦涛同志要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强化认识,发挥优势,履行职能,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主要作法是:
        一、增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意识,自觉投身于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
        一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是适应新时期形势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当前,我市正处在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工会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急,群众所盼,也是时代赋予工会的社会责任。
        二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是促进和谐盘锦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感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具有组织体系健全、联系群众广泛、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意愿等特点。通过协调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利益矛盾,进一步做好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帮助职工群众缓解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实现。
        三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是构建科学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协助党政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构架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要求工会必须加大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在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中,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协调作用。为此。我们从思想和行动上把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自觉地纳入工会工作中,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主动争取党政重视和支持,为参与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接受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影响力。近年来,我们每年都主动向市委汇报工会工作,得到市委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先后帮助解决市总置换办公楼、筹措文化中心建设资金和“送温暖”活动资金,协调工会经费划拨代缴,支持建立“党建带工建”机制等工作问题。2007年市委专门召开工会工作会议,市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工作领导意见》,2008年市委又召开全市工青妇基本组织建设会议,研究制定了全市工青妇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对全市工会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市总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举办的重大活动,都请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参加现场指导。在市委的支持下,市里有关部门给市总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工文体中心、劳模管理办公室和产业联合工会等部门增加十三名编制和职数,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领导支持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与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从宏观上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市、县区总工会与同级政府、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家协会,建立了三方协商制度,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与人民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市总与市政府每年都召开一至三次联席会议,研究了困难职工、困难劳模救助等问题。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重视和支持工会源头参与工作,对于市总的执法检查建议和申请,优先审议安排,充分听取工会意见。对于工会反映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市、县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与贯彻《工会法》《劳动法》相关的调查视察活动,推动法律法规的落实。市总主动参与市政府关于推进国企改革意见的制定,在政策源头上把好维护关口,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营造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氛围。市总注重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联系,与市新闻媒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宣传报道工会工作,扩大工会在社会的影响。几年来,我们每年都在媒体上发表各种宣传报道百余篇;注重加强与社会学专家的联系,与市委党校联建工会理论研究基地,引导党校教员在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分配、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聘请律师参与侵害职工权益等问题的调处,推动侵权问题的合理解决;注重加强与企业家的联系,经常同工商联、企业家协会就社会管理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出谋出力。
        三、履行工会参与维护职能,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中协调监督作用
        加强社会管理关键是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劳动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一是建立利益协商机制。全市工会组织在1200户企事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议,占应签的51%,就工资收入分配进行平等协商,保证职工经济利益。全市签订劳动合同30份,签订率达92%,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和调解的各个环节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市有1490户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集体合同,占应签的90%,集体合同覆盖职工188,133人,实行了目标管理,市总与直属工会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维护职工利益,有571家企事业签订女职工专项合同,保障女职工权益。通过利益协调机制,主动参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拟定,从源头上维护职工权益,推动建立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促进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和谐发展。二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完善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协助政府妥善解决和处理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矛盾。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1700个,及时处理了劳动争议案件。三是建立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全市有890家企事业建立职代会制度,其中建立区域性职代会和联合性职代会86加,覆盖中小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272家,有789家企事业推行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群众在企事业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引导职工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政策执行的监督,使社会管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四是开展“要约行动”。全市有280家企业签订了“共同约定”,承诺不裁员,不减薪。
        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中的服务作用
搞好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服务职工群众,最大限度地解决职工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搞好调研,为市委、市政府解决职工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出谋献策。近几年,我们得到市委领导的支持,先后就职工队伍不稳定因素,改制企业侵害职工权益、职工工资分配收入以及农民工问题展开多次调研,并形成报告,为市委、市政府解决存在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依据。
        二是主席亲为,协助市委、市政府解决职工群体上访。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和支持下,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广华参加了职工群体上访的调查处理工作,除了采用政治、法律手段相互配合之外,还建立了工会、政府、企业三方集资的维稳基金机制,运用经济手段缓解矛盾,稳住局面,推进息访。如中润化工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盘锦化肥厂后,准备提高余热供暖的取暖费,而引发53名退休职工代表住宅区447户职工上访,并预备上街游行示威。王广华经同市政府协商决定,取暖费由16元/平米降到14元/平米,不够费用由市总工会和中润化工公司进行补贴。市总从维稳基金中拨出10万元,补贴职工取暖费,既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又杜绝了群体事件的发生。
        三是跟进民生,扶贫帮困,解决困难职工困难。市总在低保政策实行及低保边缘户纳入政府救助范围后,及时调查,确定帮扶对象,进行跟踪帮扶,每年筹资400—600万元,解决困难职工实际问题。仅2010年两节走访慰问困难职工6226人,救助资金达269万元,对3960名困难职工实施医疗、租房、生活救助、救助金达172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380人,发放救助金101万元。多渠道安置就业人员8670人,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

关于工会社会联动
推进“六个专项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迟  毅

按照辽宁省总工会的工作安排部署,我市工会组织开展的“六个专项行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艰巨繁重的任务,如何加强工会与社会联动,发挥双方在推动“六个专项行动”中的应有作用,实现工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有机结合,相互联动,全面推进,已成为我们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认清工会社会联动推进“六个专项行动”的意义
        一是工会社会联动是推进“六个专项行动”的迫切需要。工会作为党的群众组织,相对政府部门来讲,不可说可以说是“有职无权”,要完成“六个专项行动”所规定的任务,迫切地要求工会组织与社会组织很好的结合,去联动,去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二是工会社会联动推进“六个专项行动”是建设社会管理体系的客观需要。工会具有组织体系健全、联系群众广泛、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意愿等特点。工会通过开展“六个专项行动”活动载体,从协调以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利益矛盾入手,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就必须同社会融合,在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网络中,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协同作用。
        三是工会社会联动推进“六个专项行动”是工会实现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工会开展“六个专项行动”,对于全面提升工会转型升级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德的作用。工会社会联动,有助于借用外脑、外力、外势,对社会资源的有机优化和配置,带领工会干部去奋力工作,提升工会工作的质量,彰显工会的地位和作为。
        二、明确工会社会联动推进“六个专项行动”的途径
        首先,机制建设是根本。一是建立向市委汇报工作制度,用好政治资源。市总工会主动向市委常委会和主管领导及时汇报省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六个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得到市委的领导和支持。市委召开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暨工资集体协商建制专项行动等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县区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的意见》、《盘锦市劳动关系建设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等文件。市委与县区委签订了开展“两普遍一服务”工作责任状,把工会工作纳入了绩效考核内容。市委副书记李素芳亲自组织相关部门对县区及企业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亲自组织人员对基层进行督促落实,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社会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宏观参与制度,用好政策资源。加强与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人大、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及时召开三方协商会议、与政府联席会,解决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六个专项行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完善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总结安排宣传报道工作;加强与市委党校以及社会学专家的联系,就和谐劳动关系建设问题和“六个专项行动”进行探讨研究;加强与人社、司法、民政等部门联系,共同处理侵害职工权益等问题;加强与企业家协会等部门的联系,就推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共同推进。
        其次,抓好落实是基础。一是认真部署,落实责任。市总工会先后就“百日建会攻坚行动”、“工资集体协商建制专项行动”、“社区服务帮扶站建设”等召开全市工会工作大会,安排部署“六个专项行动”。下发了建会、工资协商、困难职工帮扶等相关的意见、方案,提出要求。市总工会分别与县区总工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会组建工作责任状,把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二是建立体系,保障行动。建立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工资、安全、女职工三个专项合同为载体的劳动关系协调体系;以开展安全企业和安全班组建设活动为载体的劳动安全卫生保障体系;以职工信访接待召集人、信访维稳基金和信访热线以及“三道防线”为载体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体系;以开展“帮扶送温暖、救助促和谐”活动为载体的会员职工服务帮扶体系,保障“六个专项行动”的开展,取得实际效果。三是强化监督,全面推进。市总工会制定了《工资协商工作操作手册》,对工资集体协商进行指导。制定了《职代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对职代会工作制度、程序做了具体要求。及时召开工会组建、工资协商工作调度会、推进会,交流工作,推广经验,全面推进。向基层选派了141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工会组织筹建负责人,负责在未建工会的企业建立工会。组成6个检查督导组对开展“六个专项行动”进行催办、督促落实。
        第三,改进作风是保障。一是“进企业”,搞调研。市总工会领导班子成员组成6个“进企业”活动小组,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为企业和职工解决了640多个实际问题。市总工会主席王广华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两县两区和3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基层实施“六个专项行动”。二是搞好培训,提升能力。针对多数工会干部人员新、业务生、能力弱等实际问题,举办了第十二期工会干部培训班,聘请了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领导、专家来盘授课,既讲理论知识,又传授操作经验。同时,还对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工会工作信息员、劳动关系协调员、安全生产监督员、文体活动指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组织活动能力、协商谈判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六个专项行动的开展。三是选树典型,示范引领。市总总结了10多个典型,宣传推广,由点到面,示范引领。四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工会干部的业绩进行考核,把工作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挂起钩来,实行有奖有惩,奖惩分明,激励工会干部在开展“六个专项行动”中建功立业。
        我市工会开展的“六个专项行动”尤其是“两普遍一提高”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基层工会组建工作强力推进。全市已建立基层工会1758家,建会率达99%。发展会员35.7万名,职工入会率达98%。已建立市级行业工会2家,县区级行业工会16家。基层工会实施“双亮双履”覆盖面达80%以上,基层工会主席直选覆盖面达10%以上。二是职代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建制工作扎实有效。全市有1535家企事业建立厂务公开制度,建制率达92%;建立职代会1548家,建制率达93%。全市已建会企业共签订集体合同1330份,建制率达91%;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1286份,建制率达88%。国有控股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建制率达75%,非公有制企业建制率达43%。三是服务帮扶工作逐步提升。“送温暖”活动深入开展。 “两个延伸、两个覆盖”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已建立职工服务帮扶中心5家,社区职工服务帮扶站107家,建制率达100%,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服务帮扶站122家,建制率达96%。同时,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劳动用工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三个专项行动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盘锦市进企业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张 贺 明

为了解和掌握全市基层工会经费收缴、管理、使用情况,按照省总“百名经审干部进千户企业”专项审计调查活动要求,我们组成了市、县、区(一市、两县两区)五个调查组,对全市50家基层工会经费收缴、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入户审计调查时间是2012年6月1日至7月10日。调查采取转发省总调查方案、实地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全市抽样调查的50家企业普遍建立了工会组织,其中设专职工会主席的有26家,工会主席按企业同级副职配备的有40家,已建工会经审会企业48家,为工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和工会经费使用监督提供了组织保证。工会经审工作得到了各级工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工会经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从财务管理方式看,有38家企业工会经费由工会自管,12家企业工会经费由行政代管;从会计核算方式看,有48家企业工会经费实行独立核算,有12家企业工会经费由行政核算。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工会经费收缴、管理使用情况呈现如下特点:1、工会财力得到显著提高,有效保障了工会工作的全面开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国有企业效益明显好转,非公经济发展迅速,职工工资逐年增长,以及工会经费收缴方式的转变,工会经费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工会财力得到显著提高,工会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工会经费的增加和工会工作条件的改善,为工会全局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2、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工会资产得到有效盘活。近年来,各级工会不断增强市场意识,为盘活工会资产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增加了工会财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会干部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3、工会经费管理不断改进,有效发挥工会经费使用效益。工会经费是工会组织的物资基础,是工会开展各项活动、履行维护职能、增强工会活力的重要保障。要使工会经费发挥其应有作用,只有在确保收缴的前提下,管好工会经费,继而用好工会经费,并在使用中发挥其正确、规范、引导、定位作用,才能促使工会工作更有“为”,工会组织更有“位”,工运事业更有“景”。各级工会十分重视工会经费的收、管、用,不断完善工会经费管理,有效发挥工会经费使用效益。
      二、工会经费收管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收缴方面。
        1.有的企业仅将管理人员工资纳入工会经费计提范围,其他员工工资没纳入工会经费计提范围。如金融、保险企业所雇用的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有的企业仅按职工基本工资计提工会经费,各种补贴和奖金等基本工资以外的收入未纳入工资总额计提,造成少交工会经费。有的单位不向本单位工会计拨工会经费,工会活动支出直接在单位实报实销或以经费补助的名义拨给,变相截留应上解上级工会经费。
        2.大多数基层工会未向会员收取按职工基本工资0.5%缴纳的会费。
        3.有的已开工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不按规定标准拨缴工会筹备金。
        (二)经费使用方面。
        1.有的企业行政领导直接或间接把握工会经费使用的审批权,工会主席“一枝笔”审批权无保障,挤占、挪用工会经费,侵占工会固定资产等现象时有发生。
        2.有的存在滥发补贴、奖金和实物现象。
        3.有的工会以学习和参观的名义,组织职工公款旅游。
        4.有的基层工会经费使用随意性大。个别基层工会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把不应该由工会经费开支的也在工会账上列支。如有的工会将应由个人负担的通讯费等列入经费开支。
      (三)经费管理方面。
        1.经费预决算编制不够规范,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没有建立工会经费收支报告制度,经费支出结构安排不合理,业务支出比重过大,职工活动费支出比重过低。
        2.有的财务人员素质低,缺乏责任感,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规范。如存在一些票据审核不严,用白条报销各种费用的现象。
        3.工会经费没有实行独立管理。有的企业不允许工会开设独立的银行账户,计提的工会经费挂在单位“暂存款”账户核算,开支由行政领导审批。
        4.工会经费审查制度不够健全。有的企业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建立定期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
        三、存在在问题的原因
        工会经费收管用中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个别企业行政领导和工会干部没有认真执行《工会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二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规范;三是上级工会对现职财会人员的培训不够。
    四、意见和建议
工会在经费收、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会经费的正常使用,阻碍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抓好工会经费的收管用工作:
      1.加强经费预决算管理。各级工会要严格执行全总《工会预算管理办法》,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压缩业务支出,维护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
        2.创新经费管理方式。企业集团工会可以建立工会经费核算中心,对集团所属的基层工会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从源头上加强经费管理。如北方华锦集团就是采取集中管理经费的方式,效果很好。
        3.按章办事,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工会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理财。同时加强对现职财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4.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各级工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工作规范,进一步优化财务人员结构,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自律能力。
        5.遵纪守法,强化监督。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以及《工会财务会计制度》,按照《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在工会经费的使用上,根据使用权限坚持分管主席“一枝笔”审批。要制止滥发钱物、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标准等,推行经费使用情况公开制度。工会经费收缴、下拨以及使用情况要公布,增强透明度,接受监督,堵塞漏洞,对违规违纪行为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保证工会经费的合理使用。

浅议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赵 丽 娟

企业文化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文化各有自己的见解。国内著名企业文化学者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一书中指出:所谓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对环境挑战所做的应战过程和结果,是企业在应战过程中及其结果中,所努力培育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以及人的其它全部本质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起,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易为职工群众所接受,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对生活的目标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做贡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企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亦不能互相取代。
        1、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照党的纲领和不同阶级政治、经济的中心任务,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党员和广大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企业文化是产生于西方资本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通过培育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
        2、内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
        3、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及时予以解决。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树立企业形象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党的思想政治上高度统一,具有较要的共性特征;而企业文化是在宏观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主要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长期铸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4、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二者的活动主体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在党委集体政治核心领导下,专职兼职相结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要是系统教育、正面灌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所逐步养成的,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十分重要。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新阶段的标志,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它们的共同点有下列四个方面。
        1、对象同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卡耐基曾说:“将我工厂、设备资金全部夺取,但只要公司的人还在,组织还在,四年后,我又是钢铁大王。”从卡耐基的话可以看出,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人。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强调自我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总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2、目标一致。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思想动力。任何排斥、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都会背离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另外,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在培养人、造就人的目标上也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使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在企业中培养一代新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显然也有这个目标,不过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培养人的任务实现,必须要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因为离开生产实践,培养人就成了一句空话。
        3、途径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也适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等。这些途径和手段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使用的,几乎完全可以通用的。
        4、环境相似。无论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企业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生产经营状况、规章制度、产品结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公共关系、经济效益和分配方式等等因素;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调控、市场情况、社会责任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这种既确定又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的因素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的因素可能起消极作用,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为企业文化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找好基点和提供条件。在同一环境中,在相似的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起点和程序,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以求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成果。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任务
当前思想领域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形势,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先导,以经济竟争为主题的崭新世界,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并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
        从国际政治斗争上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其害是动摇人民的理想信念。外国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和生活方式以及资产阶级的某些政治观点和社会学说,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作风产产不良影响也必然会有所增强,能否及时而有效地抵制和战胜这些东西,是对外开放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难题和新考验。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看,面临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小生产意识以及唯心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同时,改革是极其复杂的群众性的探索和创新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内和相当深刻的程度上展开,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因此教育人们正确认识改革,澄清各种糊涂认识和错误观点,变革思想观念,适应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任务。
        从当前社会变革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是独立的,但相通相融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结合点是很多的,因此,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互补,达到共同发展。
        1、同企业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
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企业群众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
        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向灌输和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僵化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它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轨道,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两张皮”问题。
        2、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下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经济工作融合在一起去做,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过去国家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靠指令性计划生产经营,企业没有自主性,企业的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职工就是做好企业领导分配的工作,缺乏独产性、自主性,不可避免地脱离实际,缺乏活力和生机。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弊端,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实处。
        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仅停留在理论灌输,口头说服上,形式比较单一,载体东西少。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企业精神,由企业员工群众所共同价值观念,是企业之魂,把思想政治工作所注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具体化了、企业化了。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保障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2014年盘锦工会工作 第二期
下一篇: 没有了